♥名画欣赏
高清局部
♥名画档案
名 称:《韩熙载夜宴图》
作 者:顾闳中
创作时间:五代
尺 寸:纵 28.7 厘米,横335.5 厘米
材 料:绢本,设色
收 藏:北京故宫博物院
♥画家小传
顾闳中,生卒年代不详,江南人,南唐中主李 时任翰林待诏。擅画人物,神情意态逼真,用笔圆劲,间有方笔转折,设色浓丽。画风沿承唐代仕女传统,并创立五代清秀娟美形象的造型特征。《韩熙载夜宴图》是顾闳中的唯一传世作品。
♥名画赏析
韩熙载(907~970 年),字叔言,山东北诲人,唐末进士,是一位北方贵族,因战乱南逃,被南唐朝廷留用,后主李煜想授他为相。韩熙载本也是个有政治才干的人,艺术上也颇具造诣,懂音乐,能歌擅舞,擅长诗文书画。但南唐统治者贪图享乐,国势日衰,韩熙载不愿出任宰相,而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。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“荒纵”,出于“惜其才”,想通过图画对韩熙载起规劝作用,即派当时任画院的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,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,顾闳中目识心记,回来后便作这幅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卷。
《夜宴图》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,叙事诗般描述了韩熙载夜宴的全部情景。全图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,以屏风为间隔,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均有出现。全图分为 5 段:宴饮宾客,弹奏琵琶;舞蹈,韩熙载亲为击鼓;宾客散去,韩熙载与诸女伎休息;熙载更衣后听女伎奏管乐;熙载与众宾客、女伎调笑。作者在构图上安排巧妙,每段一个情节、一个地点、一个人物组合,每段既相对独立,又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布局当中,繁简相约,虚实相生,富有节奏感。作者并没有精心描绘夜色,而是在第三段景物中安置了一枝烛台,点明了《夜宴图》特定的时间,这种中国传统式的意象表现手法使画面更富有韵味。图中用来隔段的三个屏风并不雷同,这种处理方式也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。画面中人物的趋向动势变化丰富,疏密向背有致,神态动静相宜,紧密而富有张力。
画卷中的头两段最为传神。我们来看第一段:此段出现人物最多,计有7男5女,有的可确指其人,如弹胡琴的女子为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,李家明紧坐在妹妹身旁,侧身注视着妹妹。床榻上凭几坐者,头戴高纱帽的就是韩熙载。侧坐于床榻上、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。画中每一个人物的神情都突出了一个“听”字,主宾或静听、或默视,眼光都集中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。第二段画的是韩熙载击鼓的情景,宾客都兴奋不已,但画中的和尚却显出了尴尬,作为和尚处于此景下,作者给以如此的表现是非常恰当的。从此段中似乎能传来夜宴时击鼓打板的节奏,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。由于作者观察细微,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,5 个场景,40 多个人物的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。画卷中的韩熙载形体高大轩昂,长髯,戴高巾,看似形骸放浪,但从他倚栏倾听到挥锤击鼓,直到曲终人散,在每一个场合他始终眉峰紧锁,若有所思,忧心忡忡的样子,与夜宴歌舞戏乐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。这充分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,刻画了他忧心却又无力的个性,加深了这幅画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。
画卷中的桌案都比较低矮,五代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,琵琶箫鼓、秀墩床榻,室内的陈设器物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。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在用笔、着色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。全卷用笔挺拔劲秀,线条流转自如,“铁线描”与“游丝描”结合的圆笔长线中,时见方笔顿挫,工整精细。人物衣纹刻画严整简练,须发的勾画“毛根出肉,力健有余”,画尽意在,塑造了一批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。在设色上,多处采用了绯红朱砂、石青、石绿等色,对比强烈,而整个画卷统一在墨色丰富的层次变化中,显得既浓丽又稳重,比例匀称,透视感强,足见作者的深厚功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