♥名画欣赏
♥名画档案
名 称:《匡庐图》
作 者:荆浩
创作时间:五代
尺 寸:纵 185.4 厘米,横 106.8 厘米
材 料:立轴,绢本,墨笔
收 藏: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
♥画家小传
荆浩,生卒年不详,字浩然,今山西沁县人,生活于唐末至后梁之间。荆浩博通经史,因避唐末战乱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之中,自号为洪谷子。荆浩擅画佛像,尤妙山水,被视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。除山水外,荆浩在壁画创作方面也有很大造诣。传世作品有《匡庐图》等。
♥名画赏析
作者因隐于太行山,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,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,编著了山水画论《笔法记》。 笔法记》的中心主题就是要求山水画要达到“真”,即要表现出山水与自然界本质的真实和相互间内在的联系,并提出绘画的“六要”,即气、韵、思、景、笔、墨。在《笔法记》中,作者对创作过程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都做了论述,可以说是我国中古时期山水理论的杰作,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。根据“吴道子画山水,有笔而无墨,项容有墨而无笔,吾采二子之所长,成一家之体”之说,可以看出荆浩汲取了唐代山水画的精华,创造革新,笔墨并重,形成了独特的风格。荆浩将“水晕墨章”的画法加以发展,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,气势雄伟,风格峻拔,为后来的关仝、李成、范宽等人最终发展完成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初步格局。
《匡庐图》从画题上看,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,而实际上是画家通过对北方的崇山峻岭的描绘,表现了神州大地山川的宏伟壮观,涵盖大地之无垠,宇宙之大观。这种表现大自然雄伟之美的“全景山水”,揭开了水墨山水画史上光辉的一页,对当世及后世影响都很大。《匡庐图》画上有宋人题“荆浩真迹神品”6 字,有元朝人韩屿与柯九思两人题诗,还有清高宗题诗等。
在《匡庐图》中,作者采用立轴构图,以纵向布局为主。由下往上看,层次井然,一层高过一层。画面下端细绘出山麓景致,树木、河流、屋舍、石径、撑船的舟子、赶驴的行人,一一都被作者摄入笔端,刻画得生动准确。再往上是山间的峰峦、瀑布、亭榭、桥梁、林木,山光岚气,隐约浮动,作者以如飞如动的笔,来描绘峻厚的群峰耸立在暝暝的云气之中。在群峦众岭的映衬环拥下,最高峰挺然直出,上摩穹苍。设色上,作者配合晕淡自然的墨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,在客观的描绘上融入了画家淡泊的主观情思。画中山河的壮阔,是与作者的宏伟襟怀分不开的。
在《匡庐图》中,作者将“高远”、“平远”二法结合起来,交替使用,峻峭耸立的巍巍峰峦与开阔平旷的山野幽谷自然出现在图中,毫无抵触之处,而古松、巨石与层叠的峰峦相映相发,更是将全画幽深缥缈的境界清楚准确地烘染出来,使全画笼罩在一片雄伟、壮丽与空旷、幽静相交缠的氛围中。图中的细节部分,甚至一草、一木、一屋、一人都形体各异,山峦的转折与块面的造型变化多端,既显得真实可信,又不拘于客观形象,而寄寓于想象与距离。荆浩的笔法特点在这幅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,勾、皴、染三法并举,既突出了造型的结构、形态的立体感和厚重感,又显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韵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