♥名画欣赏
♥名画档案
名 称:《早春图》
作 者:郭熙
创作时间:北宋
尺 寸:纵 158.3 厘米,横108.1 厘米
材 料:绢本,水墨
收 藏: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
♥画家小传
郭熙(1023~1085 年,一说约 1020~1109 年),字淳夫,河阳温县(今河南孟县)人,世称“郭河阳”。宁熙年间为御画院艺学,官至翰林待制。擅长山水,初学李成,锐意摹写,融贯既久,自成一家。郭熙常游名山大川,实地写生,擅作鬼面石。他主张绘画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,主张在“兼收众览”的同时师法自然。其作品有《早春图》、 幽谷图》、 溪山秋霁图》等。著有《林泉高致》,总结了传统绘画的经验。创“高远”、 平远”、 深远”的“三远法”,为我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奠定了基础。
♥名画赏析
郭熙所画山水画,以神奇幽奥、突兀险绝取胜,布置造妙,变化多端。所画寒林,得渊深旨趣,画巨嶂高壁,长松巨木,擅得云烟出没,峰峦隐现之态,无论是构图、笔法,都被称为独步一时。苏东坡有诗赞曰:“玉堂对卧郭熙画,发兴已有青林间。” 宣和画谱》对其的评价是:“放手做长松巨木,回溪断崖,岩岫绝,峰峦秀起,云烟变灭霭之间,千态万状。”郭熙非常注意关注山水画的季节特征所给予人的情绪感染,并提出“四如”之说,即:“春山淡冶而如笑,夏山苍翠而如滴,秋山明净而如妆,冬山惨淡而如睡。”画面景致空明净洁,幽趣万端,有“淡冶如笑”之情趣。郭熙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,具有神秘感、高洁感、亲切感相结合的美学意义。
这幅《早春图》是大幅全景式山水,上题有“早春,壬子年郭熙画”的题印,钤有“郭熙图书”大长方印。该画细致地画出了严冬刚刚过去,春天已悄悄降临的早春山野景象。作者并没有用桃红柳绿来表示春天的到来,而是将春意蕴藏于岩壑林泉之中,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。画中溪涧解冻,泉水潺潺,汇成了一潭清浅春水,树木舒展着枝桠,不畏春寒的树枝已经吐出簇簇新叶。画面中段岩壑相接,起伏交错,楼观殿阁在山坳深处的密林中若隐若现,旅人从山隈水湄向山中进发,人形细小几乎不可辨认,但意态欣然,不作冬景中笼手缩颈之状。整个画面既有蓬勃的气势,又有精微的描写。图中每一块石头,每一棵树都好像在漫长的冬眠中刚刚苏醒,屈铁般的老树吐出嫩芽;山峰巨石宛如冬雪融化之后又经春雨的洗礼,显得清新、明亮。画中的一切都仿佛沐浴在和煦的晨光之中,大地宁静而又充满生机,并掺杂了脉脉温情。此外,这幅画作者把人物活动巧妙地安排在山川景致之中,似乎表现了春天的来临,增添了早春中的生活情趣。
《早春图》中,作者不仅重视高山树木等实景地刻画,而且重视烟云雾气的运用,对于似有似无的“虚”处作了成功的表现。《早春图》构图上采用“十字”形章法,近景的窠石古木,中景的巨岩丛柯,远景的主峰云冈,都被置于正中纵轴线上,两侧有曲涧栈道、茅亭层阁,从总体上构成上高、中平、下深“三远”兼备的壮巍气势。统一于画面空间中,创造出既深且广的视觉形象,达到了远观整体,气势宏大,近视局部,引人入胜的效果。这是作者对山川体悟的充分表达,是一种富有理想色彩的写实风格。用笔方面,作者用健笔中锋皴染出如云朵般的高山峻岭,用淡墨轻毫表现雾霭中朦胧隐现的山石林木,画树枝干如蟹爪下垂,线条挺拔有力。总的来说,作者用笔灵动而不草率,厚重但不刻板;用墨滋润而不轻浮,明洁但不轻薄。《早春图》以严谨的结构,生动的形象,精堪的笔墨和优美的意境成为了郭熙传世绘画中的不朽之作。虽然树枝尚未吐绿,但毫无寒冷孤僻之感,体现出画家的高超艺术技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