♥名画欣赏
♥名画档案
名 称:《踏歌图》
作 者:马远
创作时间:南宋
尺 寸:纵191.8厘米,横104.5厘米
材 料:绢本,水墨,淡设色
收 藏:北京故宫博物院
♥画家小传
马远,生卒年不详,祖籍山西河中(今山西永济县),后移居钱塘,活跃于南宋上半期,光宗、宁宗时任画院待诏。马远生于绘画世家,祖父、父、兄皆擅花鸟,且颇有画名。马远承继家传,擅山水、花鸟、人物。马远的山水画常把山景置于一角,以山之峻峭与大片的空白形成强烈的对比,位置经营独到而达极致,故时人称之为“马一角”,与李唐、夏圭、刘松年合称“南宋四家”。代表作品有《雪景图》、 踏歌图》、 两园雅集图》、 山径春行图》等。
♥名画赏析
我国的山水画是不断创新完善的画种,北宋山水大多以雄奇全景山水为题材,到了偏隅江南的南宋,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以高度集中概括的手法,布局简妙,描绘了江南的风俗人情。马远在南宋时影响极大,有独步画院之誉。马远的山水师法李唐,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山水中的诗情与感人力量,着意形象的加工提炼,注重章法剪裁和经营,使得作品更加简洁完整,主题更为明确突出。其山水画多画浙江山水,树木杂卉多用夹笔,山石用大斧劈皴而成,方硬严整。他笔下的山峦雄奇峭拔,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,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,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,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,风格独特,富有诗意,且画水能表现出在不同环境气候下的种种形态。马远所画人物,取材广泛,多画佛道、文人雅士、贵族、农夫、渔樵等,闲雅轩昂,神气盎然。
《踏歌图》是一幅山水人物画。作者表现了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,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,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。 踏歌图》上端显著位置有宁宗皇后杨氏的题诗: 宿雨清畿甸,朝阳丽帝城。丰年人乐业,垄上踏歌行。”这首诗反映了南宋高层统治者在苟且偷安中安于现状、自我陶醉的心态。此画将人物画在画面的近景处,一老农刚过小桥,胡须花白,右手扶杖,左手挠腮,摇身抬腿,正踏歌而舞,憨态可掬。在他身后的一位老农神态非常激动,双手拍掌,双足踏节,另一位老农双手抓住前者的腰带,躬腰扭动,可能是因为喝多了酒。后面,还有一位老农,肩扛酒胡芦,已是醉眼朦胧,步履维艰。画面左边路旁,有两个儿童,正惊奇地看着他们。其中一个较小的儿童阻拦着他的同伴,似乎是在给这几位老农让路。画中的 4个老农动态不一,却动作和谐,呈现出人乐年丰之气象。两个孩子的出现给画面添加了一股童趣,老少相宜,构成了画面人物动态与气氛的协调。
这幅《踏歌图》采用“一角式”布局,从左至右以对角线分割,形成左实右虚的结构。画面左边奇峰巨石,显得分量有些重,所以作者在右边安排了远山、殿阁,尤其是疏柳和翠竹的枝干摇曳的动姿以及点景人物,从而以静待动,使画面左右达到视觉上的平衡。画上大片空白云烟,在构图上使画面避免了壅塞,作者在右边显著位置画了一株高柳,使之贯入上部,起到了填充作用。总之,画面上、下连为一体,给人一种空灵、自然之感。此图在具体画法上,卧石与秀峰主要用大斧劈皴,其中在秀峰上夹用些许长披麻皴,岩石的凝重,秀峰的峭险与水纹柔和的钩法形成强烈的对比。柳树枝干高扬而柳条稀疏富有精致,更显示了作者提炼形象的功夫,山间树干虬曲,树枝斜出伸展,几丛翠竹用双钩填色的工笔画出,置于大笔渲染的树石之中,显得生机盎然。近处的稻田刻画得非常精细,表现出稻叶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的感觉。山溪流水,用笔柔和流畅,我们似已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。这些细节的刻画与粗笔概括的描绘,形成繁与简、柔与刚的鲜明对比,丰富了画面的节奏与韵律,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。